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家电指南 家电指南
电冰箱加氟_电冰箱加氟视频教程
佚名 2024-04-24 人已围观
简介电冰箱加氟_电冰箱加氟视频教程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电冰箱加氟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如何给电冰箱加氟?2.冰箱需要加氟吗3.冰箱加氟多少合适如何给电冰箱加氟?在制冷状态下,用扳手打开室外机的两个连接管阀的盖子。使用五个六角扳手,将它们放入细(高压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电冰箱加氟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如何给电冰箱加氟?
2.冰箱需要加氟吗
3.冰箱加氟多少合适
如何给电冰箱加氟?
在制冷状态下,用扳手打开室外机的两个连接管阀的盖子。使用五个六角扳手,将它们放入细(高压阀)阀口,并快速关闭阀门。约20秒后,关闭浓阀(低压阀),然后关机并切断电源。这样,氟就会收到外机。2.安装时,将阀门放空,固定内外机,然后连接空调,主要是连接内外机的连接管,防止制冷剂泄漏。然后用六角开关打自动空调,就正常工作了。此时打开高压阀(细管阀),然后用内六角压住加氟口的顶针(加氟口处于低压),使里面的气体跑出来。大概需要10秒左右,不要太久,避免雪籽太多。之后可以把管道里的空气放出来,然后打开高低压阀门,接好内外机的电源电缆。
冰箱需要加氟吗
步骤一、在接口处接上氟利昂压力罐;步骤二、打开冰箱,让压缩机处于工作状态;步骤三、打开氟利昂压力罐开始充氟;步骤四、充氟完成后拧上加氟口的盖帽。
/
步骤一、确保冰箱处在断电状态下,找到加氟口,连接好氟利昂罐子和压力表。查看冰箱铭牌上的氟利昂压力标注量。
步骤二、链接冰箱电源,打开冰箱,让压缩机进入工作状态。因为氟利昂压力罐的自身压力并不是很大,压缩机不运转时,氟利昂是很难注入的,而且也无法保证加压量是否准确。
步骤三、拧开充氟管充氟,充氟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压力表是否达到铭牌上的压力标注量,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会严重影响制冷效果。
步骤四、充氟达到标注量之后,拔下充氟罐,迅速拧好重复扣的盖帽,并且严格检查是否存在泄漏的现象。(可以洒一些水在上面,如果有泄露,会出现滋水的现象。冰箱开机和关机的情况下都测试一下。)
建议这件事要请专业的维修师傅来给您做,制冷剂氟利昂虽然无毒,但是遇明火很可能发生爆炸,所以不建议非专业人员动手操作。
冰箱加氟多少合适
正常情况下,冰箱在使用寿命内是无需加氟的。如果冰箱不慎漏氟了导致冰箱不制冷了,则需要加氟。首先应该判断是外漏还是内漏。如果电冰箱是外漏可以先采取补救办法。将漏洞补回来。再重新检查有没有其他漏口。
确定没有其他漏洞以后可以开始抽真空准备加氟。如果是内漏的问题,一般需要盘铜管,但是这种维修价格较高,应该在维修之前咨询好价格再考虑是否需要维修。
扩展资料
前提条件:
1、维修的空调必须符合其使用条件及安装标准。
2、维修工具及材料必须合格。
加氟过多的影响:
加氟过多的话,一般空调会出现制冷不良或者根本不制冷的情况,但是一些特殊的空调会出现其他的情况,不然长虹空调有些型号加氟过多会导致压缩机电流过大出现过流保护。
加氟过多处理方法:
1、回收至氟瓶中
开启制热,如加氟一般,由于粗管此时是高压,故氟利昂会回流到氟罐中,建议用水将氟罐浸没。
提醒:这个方法有点危险,但是非常环保,在这里不建议采用此法。
2、直接放掉
打开空调的高压管阀门,制冷剂就会自动泄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加氟一般是加0.3~0.5公斤的氟,但是也有加的多的情况,加的多的情况一般都是加0.8公斤的氟,所以看专业人士来添加比较好。
/
科普知识:
1、R600a和R134a或R12的最大差别在于它的蒸气压低,R600a在-25C度时的蒸发量分R134a的55%和R12的45%,与此相关的是R600a的正常沸点比R134a和R12分别高15K和18K.这导致操作压力大大低于以往使用的制冷剂,从而使家用冰箱蒸发器在低于大气压力时就可以操纵.因此它大大节约了能耗.低蒸气压与高临界温度密切相关,这样,即使在高冷凝温度下,R600a也有良好的制冷能力.体积制冷能力可用吸入气体密度和蒸发焓来计算。
2、抽空后的冰箱在工艺口用组合表阀以小流量的液态制冷剂充注到0.3MPa,静置5分钟.通电使压缩机运转15分钟后,调试工艺口的工作压力(称低压压力)。
先观察低压是多少,若低于0.06MPa,从工艺口补气态制冷剂(也可以是小流量的液体),随时间的延长(冷冻室降温),压力也还会降,再补氟,在这个过程中,要限制力不0.08MPa,自动停机后,自动再开机,再次对低压进行调节.将停机前的压力调节0.06MPa反复几次即可完成.调节过程中要耐心,一次两次是调节不精确的.压力偏高从表阀直接排放(高于大气压的),不必担心空气混入。
好了,关于“电冰箱加氟”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电冰箱加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